<
    毕竟玉琉在北国民间被奉若神明,原著中还有北国城池因此不战自降,以沈元白的性子,自然要将这个“优势”最大化。

    而且灭一个国不是那么简单的,民间定也会有支持金裕王的,沈元白若为了社稷稳定,或许会在北国隐患彻底消除后才将真相公之于众。

    这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了,或许孟姐姐的梦境真的没撑到那个时候.......

    娇娇心中有数了,便继续埋头看信。

    很快玉琉的后续安排也浮出了水面。

    原来,玉琉从一开始就将目标放在了雍朝。

    给南离国主送信和画确实是她一手安排的,不过那只是为了麻痹金永王和金裕王,让他们以为她如今已经心甘情愿为国、为他们谋划而已。

    毕竟勾魂牵神蛊来得那般“意外”,玉琉细想之后也猜到了南离国主的意图,故而书信和画送过去,必定如泥牛入海,是不会有回音的。

    当时乔忠国还未打到城下,其实金永王已经想投降了,但是玉琉却建议金永王再撑一撑,让她先行将画像和投降书送到雍朝。

    玉琉给父兄的解释是:她毕竟对当时的雍帝一无所知,勾魂蛊虽然厉害,却不知能不能迷住一个帝王。

    如今北国还在死撑,如果她先行送去投降书,为国筹谋至此,一个貌美、冷静、聪慧有魄力的公主形象便立在雍帝心中了。

    只有这般不断在雍帝心中加码,才能让他对自己生出兴趣,继而答应和亲。

    这个理由成功说服了金永王和金裕王,最后确实也让玉琉得逞了。

    但其实,玉琉心中有更深的谋划。

    因为她被父兄欺凌,一直都处于被半囚禁的状态,身边根本没有任何势力和人马。

    她也想反抗,可当时的她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底气,连去南离寻蛊,都是向狄在英借的人。

    但是此去雍朝,她有太多太多要布局的地方,所以必须要有一批对她死心塌地的人才行!

    所以,玉琉故意拖延,不让父兄将要投降的消息放出去,而是自己在众人面前主动提出为国和亲,而后亲自登上城墙,在百姓面前说了一番长篇大论,字字都是家国大义。

    就因为这番举动,她身边聚拢了数不清的爱国志士,周留、刘喜他们正是因此来到她身边的。

    他们对她有多忠心吗?

    不,他们忠于北国,他们只是被她的“家国大义”给骗过,成为了她复仇的棋子!

    那一日,她站在城墙上,内心早已千疮百孔,满是复仇毁灭的戾气,可是她表面光鲜亮丽,贵气逼人!

    城墙下,百姓落泪、跪地、高呼“公主千岁”,他们望着她,犹如仰望救世神明!

    至此,她终于有了自己的人手,也为自己套上了光环!

    娇娇看得呼吸急促,惊叹不已。

    除了早已知情的银珠和柔姨,所有人至死都认为,玉琉为国为民,大义无私。

    她当真是凭一己之力......戏耍了所有人啊。

    玉琉后面在雍朝使的计策,娇娇都已知晓了,玉琉在信中也提到了,周伯他们将狄在英送进宫的那一次,是她此生与狄在英见的最后一面。

    玉琉并未细写当日的情形,这让娇娇有些迷茫,是什么原因才导致后来狄在英偏离原著提前入宫,潜伏在小四身边的呢?

    娇娇想不通,便问了出来。

    沈元白垂眸想了想,忽而开口:“或许是因为银珠。”

    “银珠?”娇娇有些意外,急忙追问。

    沈元白也没有隐瞒,他如实说道:“我看过母妃的信后,曾与银珠聊过信上的内容,当时银珠同我着重提起了狄在英。”

    第488章 琉灵绝笔

    沈元白的声音很是低沉,与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混在了一起。

    娇娇离得近,听得很是清楚,沈元白说:

    “银珠道母妃去了雍朝后并不快活,虽然摆脱了那对畜牲,但是她心中仇恨难消,而且被雍宫中所有人针对,且心中要谋划的太多,几乎心力交瘁。”

    “那一次,周伯他们自作主张,将狄在英接进了宫,也是那一次,母妃才知道,狄在英为了追随她来到雍朝,吃了无数的苦。”

    “他‘莫名’被王上囚禁,遭了不少酷刑,家中也因此受罚,多亏有忠仆和手下打点周旋,来了一出‘偷天换日’,这才让他脱逃而出。”

    “母妃听说此事后心如刀割,却没法同狄在英坦白,她不想让狄在英知晓自己的不堪遭遇,也担心狄在英冲动之下回北国为她复仇,那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母妃心中明明有大计,可那日还是越了界,同狄在英......”

    沈元白话至此处,突然想起乔娇娇到底还是个孩子,便止住了话头,囫囵带过。

    “银珠说,她最是了解母妃,那一日与狄在英相会,令颓丧到濒临崩溃的母妃又燃起了斗志,银珠知道,狄在英于母妃而言太过重要。”

    “狄在英出宫之时,不知情的金珠将狄在英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她认为狄在英懦弱无能,当初不敢带母妃远走高飞,如今母妃心怀大义,他却又来乱母妃的计划。”

    “银珠知晓其中内情,在金珠走后,也对狄在英说了一番话。”

    “银珠说,她本不欲多嘴的,但是看着母妃像是‘活过来’一般,她实在不忍狄在英总是心怀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