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55j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12建泳池
    第413章412建泳池

    这一顿火锅吃的,全家都肚大溜圆,连唐植桐也不例外,虽然没饿到肚子,但已经很久没吃到这么可口的东西了。

    唐植桐本来打算吃饭把锅刷一下,放起来,但被张桂芳拦住了:“这里里面都是油,可不能浪费。碗也别刷,明天一早我起来给你们用火锅煮面条,直接用这碗。”

    “也行。”面对亲妈的精打细算,唐植桐没法拒绝,只有挨过饿,而且是饿狠的人,才会有这种行为。

    火锅汤的嘌呤含量是很高的,但唐植桐一点都不担心,就现在这种定量供应情况,压根就不用担心得痛风!

    眼下能得痛风的,那得是非常有家底的,而且得天天去饭店胡吃海塞才有可能。

    吃完饭,凤珍、凤芝姐妹俩挺直了背写作业,一改往日驼背低头的坐姿,无它,吃太多,都顶到嗓子眼了,生怕一压给吐出来。

    小两口坐着休息了一会,回到了厢房。

    唐植桐看了眼炉子,加了一铲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继续向小王同学申请专项资金:“哎,火锅的价格有点出乎我意料了,钱不凑手,我交了个定金,明天补齐余款取货。”

    “还差多少钱?”小王同学一边问,一边从衣橱里往外掏钱。

    “再给我个十块吧。”唐植桐盘算了一下差价,说道。

    两个火锅花了二十四块一,本不富裕的钱包立马雪上加霜,况且还有炉子的钱没付。

    炉子虽然用铁比较多,但大概率是要比火锅便宜的,眼下成品钢的价格只有六分钱一斤,一斤铁只需要四分钱的样子。

    哪怕炉子能有五六十斤,再算上人工、焊剂费用,也不会超过十块,至于设备损耗嘛,拜托,四盒牡丹是白给的?

    “喏,二十。”小王同学数出钱来,交给丈夫,这阵子花钱如流水,她略有心疼。

    “用不了这么多,一张就够了。”唐植桐从中抽了一张,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自个前阵子囤烟囤的有点多了。

    “都拿着吧,你手里有多少钱我心里有数,锅要钱,你今天带回来的这堆吃的不要钱?后天去我妈那,少拿点就行。”小王同学拉过唐植桐的手,将另外一张也塞进他手里,然后将他的手给握起来。

    “那没花多少钱。”媳妇如此体贴,唐植桐还要从她手里骗钱,有些内疚,钱也有些烫手。

    “没花多少钱也是钱啊,你总得再留一点自己买烟、打菜的零花吧?”小王同学对着丈夫展颜一笑。

    “文文,你真是太好了,能娶到你是我八辈子攒到的福气。”唐植桐看到小王同学的笑颜,更加醉了,一把搂过小王同学,将头埋进去,沉迷其中。

    “轻点,轻点,今晚吃太多,你再使点劲,我能吐你一头。”小王同学两手按住唐植桐的肩膀往外推,即便她涵养好,可今天碰到美食,到底是没管住自己的嘴。

    “那要不咱运动运动,消化一下?”唐植桐听后,嘿嘿一笑,意有所指。

    “不,一点颠簸都不成,真快要吐了。”小王同学赶紧摇头,自己最清楚自己家的牛耕地的力道,吃饱了根本承受不住。

    “那行吧。明天我取了锅,给咱妈送过去,我去取炉子。明天我跟你婆婆说,厢房的炉子就不点了,明天一块都换上。”唐植桐略有遗憾,将明天的行程安排好。

    “行,睡觉吧。”小王同学揪揪唐植桐的脸,权当安慰了。

    一觉醒来,就是10月23日,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也就是从现在起,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开始出现白霜,太阳初升之时,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

    霜打菊花开,对于文人来说,吃柿子赏菊花,是惬意的美景美事,但对于农人来讲,还有诸多农活要干,白薯、大豆、萝卜、柿子、白菜等等都要收或者将要收,惬意还要再等等。

    对于唐植桐来说,今儿是劳动的一天。

    来到学校后才知道,周老师临时让罗志平通知大家,今儿劳动,学院里要建游泳池了!

    同学们对此兴致很高,唐植桐则只是表现得兴致很高,其实内心多少有些意见,泳池建好了能用几回?给谁用?免费还是收费?

    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唐植桐自认是一块砖,学院让干啥就干啥。

    建泳池得有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采用就近取材的原则。

    也不知道学院怎么跟相关部门协商的,同意邮电学院拆城墙上的城砖用。

    其实不止邮电学院这么搞,早在去年的时候,四九城某高铁厂就是用城墙上的旧砖兴建起来的。

    从今年开始,零星的拆除城墙行动,变成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拆城墙是勤俭节约的象征,也成了光荣的劳动,更是时尚潮流。

    拆城墙的盛况可以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来形容。

    不少居民上班之前拆一块,吃饭之前拆一块,睡觉之前还要拆一块。

    邻里之间的问候语可能就是:今天,你拆了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要够勤快,完全可以用城砖盖个小房子、搭个狗窝啥的。

    当然,截止到今年为止,被拆完的只有外城城墙,内城城墙只是小范围拆除,大部分还是健在的。

    为了保住内城城墙,某人在几年后会一如既往的据理力争:“拆掉BJ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BJ的一段城墙,就像割掉我的一层皮!”

    所用理由已经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有耗费的人力物力的数据。

    内城城墙内心是“灰土”筑成,几百年的灰土坚硬如同岩石,拆除费时费力,而且体积颇大,预估有1200万吨,据其推算,用20节车皮运输,需要用85年才能运完。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群众的支持下,这些灰土不足五年就被夷为平地。

    邮电学院被允许开采的是西直门北侧的城墙,同学们去附近百姓家借地排车、小推车,有人负责拆,有人负责推到学校,实在没车子的,就一人扛一块,慢慢往学院里运。

    城墙的城砖与唐植桐从新火车站兴建时拆迁的住户砖不同,城砖一块有五十来斤,小车推个四块,肩扛也就一块,还得走走停停的。

    <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div>

    唐植桐没有推车,也没有用肩扛,而是选择用自行车推,一次推一块,不累,而且比其他同学效率高不少。

    要知道这年头百姓家的地排车、小推车绝大多数都是用的木轮,推起来特别吃力。

    对于这种重体力劳动,学院里也没吝啬,对参加劳动的同学包饭。

    同学们积极性那叫一个高涨,犹如干柴烈火,在拆城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

    唐植桐上午运了四趟,下午运了两趟,远高于其他同学。

    最后一趟回来的时候,唐植桐找到罗志平,说自己下午有事,要早走一会。

    罗志平当然同意,只是为唐老师吃不到包饭而惋惜……

    虽然定量紧张,但唐植桐是不太稀罕那顿饭的,悄么么的骑着自行车往南而去。

    在快到北图的时候,唐植桐将火锅和颜雄飞送的包薅出来挂在车上,绑火锅还是用的摊主送的那根草绳。

    将东西都拎到小王同学办公室,小王同学一看到丈夫那灰头土脸的样子,立马心疼的嫌弃道:“哎呀,你这是钻土堆里打滚了?”

    “学院里张罗着建游泳池,我要是早知道今天搬砖,就直接请假不去了。”由于眼下没有什么防尘措施,北风那个一吹,整个西直门附近都是尘土飞扬。

    “去门外,我帮你抽抽。”小王同学拿出自己的毛巾,要给唐植桐做一下个人清洁。

    “不用了,我去取炉子又是一身,等都干完再说吧。”唐植桐拒绝了,毛巾是干净的,往自己身上这么一抽,回头小王同学又得洗。

    “这是什么?”小王同学看丈夫态度坚决,也就没有坚持,而是指着包问道。

    “我前阵子不是救了个小朋友嘛,这是人家家长给的谢礼。你一块带回去吧,我带着去取炉子不合适。”关于被颜雄飞找到并感谢一事,唐植桐不打算瞒着叶志娟。

    由于给了颜雄飞一份急救方法,唐植桐打算把这件事也跟叶志娟说一声。

    “行,喝口水再走。”小王同学听后顺从的点点头,给唐植桐倒了一杯水。

    喝完水,唐植桐去取炉子,特意绕开了钱粮胡同。

    四盒牡丹没白给,价格特别公道。

    两位师傅贴心的帮着唐植桐将炉子和配件绑在自行车上,唐植桐再三道谢后才离开。

    炉子绑的很结实,唐植桐就没往空间里薅,省的再绑,反正也没多少路,倒是那些配件,都扔到了空间。

    一路慢慢悠悠到家,在张桂芳的协助下,唐植桐将炉子拆下来。

    两人合力抬进厢房,将炉子安装起来。

    家里还有之前的剩木柴,用个五六天没问题,唐植桐打算下个星期再往家“买”柴。

    烧木柴的炉子比烧煤的炉子有一点优势,不用套炉子,直接将柴点燃塞里面就能取暖。

    歇了一会,唐植桐又将厢房的炉子拎到了正屋:“妈,把这边的炉子换了吧,老炉子就别用了,都破的不像样了。”

    “哪不像样了,还能用呢。”张桂芳节约惯了,不大乐意换。

    “妈,咱家条件比以前好了,能用的起这炉子,烧得起煤。下个月我和静文都会发取暖费,我们单位今年也会额外发一点煤,您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凤珍、凤芝考虑一下吧?这炉子不旺,往年多冷啊。”唐植桐苦口婆心的劝道。

    “行,行,那就依你。”张桂芳听儿子有理有据,也就答应下来。

    烟筒还没按好,其他人就陆陆续续到家,小王同学放下唐植桐给的那个包,从里面掏出来几个柿子。

    “你买的?”唐植桐站在凳子上,一边小心的将烟筒往外塞,一边问道。

    “一个同事给的,说是感谢你上一回带他买月饼。”小王同学笑眯眯的拿出盆洗柿子。

    “好家伙,这都过去一个月了。”安装烟筒并不麻烦,尤其是屋里这几截,卡上就行,就是路口的位置需要抹一圈黄泥,防止走烟。

    “房山的磨盘柿子,只有这个时间才有,你还挑拣上了。”小王同学洗好柿子,分给俩小姑子一人一个,自己一个,其他放在盆里,等婆婆和丈夫干完活吃。

    “对,对,对,你说的都对。”唐植桐回了一句,然后跟张桂芳说道:“妈,您洗手尝尝柿子,我点炉子。”

    “来,你尝尝,可甜了。”小王同学拿过马扎坐在唐植桐的身边,将自己啃出来的柿子递到丈夫嘴边,里面的汁水很丰盈,比柿子皮甜。

    对于小两口的甜蜜恩爱,张桂芳是乐见其成的,凤珍笑着不说话,凤芝则朝嫂子刮鼻头。

    “嗯,甜,你吃,我不爱吃。”柿子送到嘴边了,唐植桐咬了一小口,甜,但涩感明显。

    “我爱吃,哥,你的那份我帮你,不用谢!”凤芝听到哥哥回答后,抢答道。

    “你想的还挺美,别以为我没看到你刚才刮鼻子,今儿只能吃这一个。”木柴已经引燃,唐植桐又往里面塞了一些,然后放进几块硬煤,等火上来,这炉子就算着了。

    “略略略!”凤芝不以为意,反而伸出舌头朝着唐植桐挑衅。

    “嘿,你这熊孩子,读了几天书,好的不学,专学坏的事吧?哪有个丫头样?”唐植桐抬手作势要打,学校里小孩子一多,学好不容易,但学点坏毛病可太简单了。

    唐植桐对此有所耳闻,来这边之前,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读书买学区房,没有学区的也会托关系进一些好点的学校,尽量避免与农民工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

    听他们讲,农民工的孩子疏于管教,坏毛病比较多,生怕自己孩子学了去。

    “你这孩子,不识好赖,你哥是为你好呢,柿子不好消化,吃多了胃难受。”张桂芳抢先一步,戳了凤芝脑门一下,唐植桐见状,自然就放下了手,何况他只是吓唬妹妹,没打算真打。

    唐植桐小时候,也听家里老人说过类似的话,不让孩子多吃柿子,说柿子吃多了肚子疼、便秘。

    直到长大后,唐植桐才知道柿子含有鞣酸,鞣酸进入体内与胃酸相互结合,容易出现结石。

    柿子熟了,也正是大闸蟹肥美的时候,可惜今年吃不上了,唐植桐吧咂吧咂嘴,心想等有机会整点肥美的母蟹,专挑蟹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