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55j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掌中物 > 掌中物 第78节
    多少年来,他每每夜晚闭上眼睛, 眼前便是尸山血海,是父亲染满血污的脸, 是兄长被箭矢扎成刺猬的身体。

    那时不过十三岁的他, 麻木的将兄长身上的箭矢砍断,用麻绳将父亲和兄长的尸体绑在自己身上, 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力气, 竟将他们都从战场上背了回来。

    元康帝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愧是定远侯一脉的男儿, 不失血性, 不过此次明着是去和阿速部正面交锋, 实则有更重要的事情,朕要交代你。”

    元康帝走到桌案前,那了一个信封递给他。

    莫廷绍有些疑惑的拆开来看了一眼,顿时涌上怒火,震惊的看向元康帝。

    “这,这是通敌叛国,他怎么敢?”

    元康帝面色沉凝的点点头,示意他接着往下看。

    莫廷绍翻到了第二页,神色里多了一丝诧异,但很快便冷静下来。

    他已经明白了元康帝见他的目的。

    元康帝看着他道:“幸好我们提前知晓了情况,你此次前去辽东切不可轻举妄动,一切都要按布置好的来。”

    莫廷绍瞄了一眼信上那个本应出现在刑部大牢里的名字,对元康帝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元康六年,二月末阿速部联合周围部族,率十万精兵分三路,侵犯辽东边境,来势汹汹,且兵力远超朝廷的预计。

    辽东守军被逼的节节后退,看这架势,阿速部仿佛有一举南下打下北京城的野心。

    战报每天一封传入京中,似没有一个好消息,致使朝中人心惶惶。

    而就在辽东战事焦灼之时,江西兵变的消息也跟着急传入京。

    昌王反了!

    昌王以元康帝得位不正,暗害当年的成元太子为由,在江西举兵造反,意喻拨乱反正。

    这一下,更是在朝中炸了锅。

    朝中由上至下,文官武将,宗室勋贵,皆是心中綴綴,又忍不住对昌王这番话将信将疑。

    事情到了这一步,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局面似有高人排兵布阵,早有预谋了。

    先是北面鞑子起兵,吸引朝廷的视线和注意力,紧接着江西起兵,又扯出这样一张皇帝得位不正的大旗来,将朝中的人心搅浑。

    这一南一北,两面夹击,又有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几乎是把元康帝架在火上烤。

    而最近一次的大朝会上,元康帝阴沉的脸色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月中旬,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可整个京城却是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沈贵妃牵着年幼的三皇子在乾清宫前吃了个闭门羹。

    她有些忧心忡忡的刚要往回走,就见沈太傅从乾清宫中走了出来。

    她顿时眼睛一亮,唤道:“太傅大人。”

    沈太傅抬了眼看见她,便行礼道:“见过贵妃娘娘。”

    沈贵妃赶紧让侍女将老爷子搀扶起来:“太傅可有时间与本宫聊聊?”

    沈太傅看了三皇子一眼,道:“三皇子这时候不是应该在上书房吗?”

    沈贵妃蹙着柳眉,道:“最近朝中发生了这么多大事,我便想着带他一块来找陛下问问。”

    沈太傅轻咳一声,不轻不重的道:“发生再多大事,也不该扰了皇子读书,娘娘还是快些送殿下去上书房吧。”

    沈贵妃被自己祖父不咸不淡的训了一句,有些委屈的让侍女把三皇子送回上书房,又屏退了身边的宫人。

    她这才娇声道:“祖父,现在形势到底怎么样啊,昌王说的那些是真的吗,会不会影响到陛下啊?”

    这话问得隐晦,沈太傅也只瞥了她一眼。

    “这不是你该操心的的。”

    沈贵妃撅起嘴,不悦道:“祖父这话怎么说的,我好歹也是陛下的妃子,怎么也得关心一下啊。”

    沈太傅淡淡道:“做好你该做的,关心圣上龙体,看顾三皇子学业,其他的不要多想。”

    见沈贵妃还想说什么,沈太傅悠悠道了一句:“这一场,谁是黄雀还未可知呢。”

    ·

    元康六年三月二十,亥时。

    今夜的云似乎格外厚重些,将月亮挡在其中,难以展现本该皎洁的月华。

    此时已是宵禁了,宫门按理也该落了锁,可紫禁城中却忽然传来了嘈杂声。

    乾清宫西暖阁中的元康帝听见这动静,浓眉微挑,刚刚起身,宫门却在他未曾吩咐的情况下,忽然洞开。

    戚太后带着一众身材高壮的内侍走了进来。

    她穿着厚重威严的太后朝服,带着些许银丝的发上顶着明珠翡翠凤冠,脸上的皱纹都透着气势凛然。

    身后跟着的内侍将西暖阁中的宫女太监都牢牢的制住。

    元康帝看着这一幕,非但不惊慌,反而似是极为寻常的道:“这么晚了,母后怎么过来了?”

    戚太后看着他,冷笑了一声。

    “本宫为何而来,皇上竟然不清楚吗?”

    说着她伸出手,身边内侍恭敬的递上一份懿旨卷轴。

    戚太后带着护指的手指捏着卷轴:“李呈,你当年为谋夺帝位,下毒暗害我儿成元太子,如今更是昏庸无道,致使战火四起民不聊生,今天本宫就要代先皇行废立之责,废除你的帝位,迎昌王为新帝,以正视听!”

    元康帝看着眼前的戚太后,轻笑了一声。

    “母后想要代父皇行废立之责,凭什么,就凭你身后这些太监吗?”

    戚太后抖了抖宽大的袍袖,在她眼中,此时的元康帝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丝毫不被她放在眼里。

    “凭什么?就凭整个司礼监已经被本宫握在掌中,就凭此时五千精兵马上要攻进紫禁城,就凭辽东阿速部即将挥师入京,你说这些够不够?”

    元康帝眯着眼道:“五千精兵就想攻进紫禁城?”

    戚太后唇角勾起,保养得当的面容上露出一丝得色。

    “李呈啊,你可真是愚蠢,有司礼监的批条在,五军都督府调不出一支兵马,五千精兵足够了。”

    元康帝也笑了。

    “就如母后所说,鞑子打进京城,丢了京城,母后还怎么迎昌王为帝?”

    戚太后不屑的道:“这京城有什么好的,自是要迁都金陵,这里就扔给那群野蛮人就是。”

    说完这句,门外喊杀声,兵刃撞击声渐渐进了。

    戚太后得意的笑道:“你不必拖延时间,不过无谓挣扎罢了,本宫的人已经到了,明日我便会将你献给阿速部,然后着手迁都金陵,李呈,你的朝代结束了。”

    元康帝看着门外越来越近的火光,嘴角也轻轻勾起,却没说话。

    随着两声凄惨的哀嚎声响起,大片的血色溅到西暖阁的门上,那鲜红的色泽几乎要透过窗纸染进来。

    “怦——”的一声响起,西暖阁的门被打开了。

    戚太后欣喜的转过身去,却在看到最前方那人的面容时僵住了。

    那张出尘若仙的面容此时略有些苍白,脸颊上沾了点点血渍,却衬的那张脸妖冶的渗人。

    戚太后几乎是惊叫一声。

    “谢尘——你,你怎么在这儿?”

    随后她看见了谢尘身后的穿着漆黑的铁甲的侍卫,那是五军都督府的铁甲卫,是京城禁军中最精良的一支护卫队。

    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戚太后连连退后两步,手指不可置信的指着谢尘和铁甲卫。

    谢尘不是刑部大牢里等着受审么?

    陈洪不是打包票说不会让五军都督府调出一兵一卒吗?

    怎么会变成这副局面?

    只可惜此时没有人会耐心的为她解答这些疑问。

    谢尘摆摆手,身穿漆黑铁甲的侍卫就立刻分出数十人将戚太后一行人围了起来。

    接着他走到元康帝身前,行礼道:“微臣救驾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元康帝不在意的一把托住他,问道:“几时从辽东回来的?”

    谢尘躬身答:“前日刚抵京,幸而留在司礼监的探子及时禀报,这才来的及。”

    接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报,双手呈了上去。

    “这是辽东最近的战报,还请陛下过去。”

    元康帝顿时迫不及待的将那信报拿到手中,撕开火漆看了一遍,接着便朗声笑道:“重创了阿速部,剿敌三万余人!好,好啊,妄之你果真料事如神,莫廷绍也不负朕的众望,你们可真都是朕的肱股之臣啊!”

    元康帝大笑了几声,才算抒发了喜悦之情。

    他将信报放下,拍了拍谢尘的肩膀,打量了一眼他的脸色道:“妄之,辛苦你了,重伤未愈还要一路奔波,这次回去一定要好好养养身体,朕还指望着你把这朝廷再撑个几十年呢!”

    谢尘抱拳道:“不敢负陛下圣恩。”

    戚太后已经被困在侍卫中间,但碍于她的身份,并没有人上前押解她。

    她此时鬓发微乱,神色惊慌中更显老态。

    元康帝看着她,语气平淡的道:“母后这次怕是估算差了,那就让朕来说说这事实如何。”

    “戚国公之子戚长威与昌王李振勾结,通敌阿速部,泄露重要军情,幸被定远侯莫廷绍截获消息,借机设局重创阿速部,擒获戚长威。”

    戚太后微微颤抖着身体,心乱如麻,听着他接着道:“昌王李振在江西蓄养盗匪为私军,更私练火器,举兵谋反。”

    听到这,戚太后仿佛明白了什么,她咬着牙恨声道:“你早就知道了,你早就知道昌王要谋反,会于阿速部一同起兵!”

    元康帝看着她,笑道:“母后在辽东做的小动作,与昌王的暧昧,真当朕是瞎子吗?”

    戚太后面如死灰的瘫倒在地。

    元康帝不再看她,只是吩咐道:“讲太后送回慈宁宫,严加看守,任何人不得旨意不得随意进出。”

    很快,戚太后便被几个内监抬起来,在一众侍卫的看管下离开了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