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55j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掌中物 > 掌中物 第17节
    要知道江南是养蚕纺丝之业最是兴盛繁荣,多的是身家富庶的丝绸商人,丝织女工更是数不胜数,大多生活艰辛,这掌柜口中一月功夫也只能织出三尺丝的女工又知不知道她所织的料子,价比黄金呢。

    又有多少女工辛苦一月耗心费力,却只能换得温饱二字呢。

    可笑的是,这料子价值几何,其实并不取决她们付出了多少辛劳,而是取决于这料子能不能为这些贵人们增添一点光彩,抬高一些身份罢了。

    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想到这,她再看这料子时,稀奇欣赏之余又多了两分复杂意味。

    戚白玉却不知道她在胡乱想些什么,只是对掌柜道:“行了,现在还有多少匹?”

    掌柜的笑着道:“夫人来的赶巧,还剩最后三匹,一匹白色,一匹鹅黄,一匹水绿,都是最适宜做裙衫的颜色,一匹白银八十两。”

    白歌听得这价格轻吸了口气,八十两,淮安上好的良田一亩也不过三两银子,这一匹布足够在淮安置办二十几亩良田了。

    戚白玉却面色不变的点点头道:“好,这三匹——。”

    却听一道清亮女声忽然传来,“这三匹云水纱,我要了,三倍的价格。”

    几人寻声看去,只见一个身穿丁香色裙衫的高挑女子款款从门外走了进来,及至几人跟前。

    这女子正值双十年华,长眉杏眼,容貌清丽,气度雍雅,端的是个令人惊艳的美人。

    美人微微侧首,她身边的婢女便掏出一个沉甸甸的锦袋放在了几人面前的桌上,袋子口松开,闪人眼的金锭子滚了出来。

    “孟掌柜,你看如何?”

    那女子微笑看过来,却并未看孟掌柜的方向,而是看向戚白玉,神色带着一丝挑衅和不屑。

    戚白玉见了这女子,顿时面色也沉了下来。

    那位孟掌柜此时也是面色难看,眼前这两位都不是一般人物,戚白玉便不必说了,戚国公府的嫡女,谢侍郎的夫人,自是不能得罪的。

    可后来的这位,背景也不简单,乃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宋昌的千金,宋时雨。

    他作为京中最大绸缎庄的掌柜自然不是那眼皮子浅的,哪里会为这几百两银子得罪两位贵人。

    此时也只好讨好笑着对后来的宋时雨道:“宋姑娘,不好意思,这三匹云水纱小店已经定给谢夫人了,您放心,过几日还会再到一批货,倒是定会提前给您留出来。”

    宋时雨也没有为难掌柜的,只是浅笑着看向了戚白玉道:“是吗,可我刚刚听的清楚,谢夫人可还没说要呢,按理说交易买卖,价高者得,我出得起这价钱,谢夫人,你也不能让人家有钱不赚啊。”

    戚白玉面色阴沉的看着她,半晌才冷冷开口道:“孟掌柜,一会儿便将三匹云水纱送到谢府,就按三倍的价格。”

    宋时雨也不生气,不急不缓笑着道:“谢夫人好气度,不愧是侍郎夫人。”

    那位孟掌柜此时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只能瑟缩着像个鹌鹑似的躲到一边,心中不由叹了句,那位美名誉满朝的谢侍郎也算是男色祸人了。

    回去的路上,戚白玉阴沉着脸一言不发,白歌也不好随便打听,直到几天后,小招在谢府的下人圈子里混得愈发熟了才探听出了些许。

    事实上,戚白玉与宋时雨这两位的恩怨由来已久,在京中贵圈里几乎就没有不知道的。

    起因是,十三岁的宋时雨在一次宴会上无意间见到了谢尘一面,自此一见钟情,念念不忘。

    彼时谢尘已经与戚白玉成婚三年,以宋时雨的身份自是不可能做小的,按理也不过是少女不可说的一段心事罢了。

    可偏偏这宋时雨与其他女子不同,她是阁臣宋昌的独女,从小便受万千宠爱于一身,被宋阁老当做男儿一般教导,诗词歌赋无一不通,便是商谈政事都能言之有物,早早便被一众才子捧上了京中第一才女的宝座。

    家世极好,受尽宠爱的宋时雨难免养成了傲气且主见的个性,在听闻谢尘已有夫人后,不顾家中人阻拦,非要上门拜见这位谢夫人,可谁知见过之后,在对外谈及时,她对谢尘这位夫人的态度可谓是嗤之以鼻,接着更是立誓此生非谢尘不嫁。

    此事当时引得京中哗然,这不明摆着是宋时雨认为戚白玉配不上谢尘,早晚有一天要腾位置的,属实明着打戚白玉的脸。

    宋阁老是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却都是白费功夫,宋时雨是铁了心死等谢尘,这一等就是从十三岁等到二十岁,眼看着就是个老姑娘了,却也没见她改变心志。

    这事若是放在其他女子身上,可谓是无比出格,说难听一些就是辱没家族脸面,严苛一些的家族恐怕是会逼着女子出家,更甚自缢。

    可偏偏放在宋时雨这位高门出身的京中第一才女身上,偏还成了一桩引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被不少人调侃谢侍郎男色祸人,竟让一代才女芳心错许。

    也正是因着这桩事,戚白玉与宋时雨每次遇见,两人难免斗鸡一般,总要明里暗里争个高低。

    “说起来,这宋姑娘也真是个心眼实的,咱们大姑娘瞧着身体康健的很,她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去啊,难不成最后成了个老太婆,再嫁给谢大人?”

    白歌摇摇头,她今日瞧那宋时雨的气度仪态,显然不是个没头脑成算的,只是她这样行为,却是把大姐姐架在火上烤了,再加上大姐姐与姐夫成婚十年,依旧无子,瞧着夫妻感情也不是很好的样子,只怕宋时雨打的是其他主意。

    不过这事说起来与自己也没什么关系,白歌很快将那日遇见宋时雨的事忘到了脑后。

    ·

    初夏的雨,总是淅淅沥沥的,绵密轻柔,仿佛与大地间透着缱绻情意。

    连日来的小雨,让空气里都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涩气。

    小招急匆匆的跑进来的时候,白歌正握着一卷《玄玄集》皱眉苦读,另一只手还在桌上不断虚画着。

    这些天来,她脑海里总是记着那日与谢尘的一局棋,不断复盘之下,仍觉得自己漏洞百出,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拿出当年刚开始学棋的精神,在书海里寻找制敌的方法。

    小招拧了拧湿漉漉的裙角,笑嘻嘻的跑过来道:“姑娘,我这有两个消息,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你想先听哪一个?”

    白歌瞟了她一眼,小丫鬟眼珠儿转的飞快,她于是做心不在焉状道:“哦,那便先说坏的吧。”

    果然小招撇了撇嘴,道:“我听门房小厮说,近日来江南水患严重,还有水匪猖獗,来往行商受了不少影响,就连官船也被耽搁了。”

    白歌愣了一下,细眉轻蹙:“啊?那母亲会不会有危险?”

    红杏在一旁安慰道:“姑娘莫要心急,夫人素来稳重清明,遇事从容,不会有事的。”

    白歌想到宁氏的性子,略微放心的点点头,随之又轻叹一声:“那岂不是说,母亲的行程怕是又要耽搁了。”

    小招在一边挠头问道:“姑娘,咱们不会要在谢府过你的十六岁生辰吧。”

    白歌叹了口气,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宁氏一日不回京,她和裴桓定亲之事怕就要拖后一日,实在是让人开心不起来。

    不过还在她向来心思明澈,改变不了的事就不去想,免得徒惹烦扰,一转念便笑着问道:“那好消息呢,快说来与你家姑娘我高兴高兴。”

    小招顿时眯着眼笑了起来,凑到白歌耳边。

    “听说,裴公子今日来谢府拜见谢大人了。”

    白歌惊诧的看向小招:“啊?他怎么会来谢府?”。

    小招摇摇头,道:“婢子也不知道,只是听前院送茶的小厮提起的,这才赶紧过来和姑娘说。”

    白歌提裙起身,在房间里踱步绕了两圈,最终还是没忍住心底一丝说不清的情绪·,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对着小丫鬟道:“帮我换衣服,我们去瞧瞧。”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九章

    裴桓踏着一地水花进入谢府的一刻,一颗心便已经高高提了起来。

    虽然已经在前些日子的琼林宴上与这位声名煊赫的今科主考官见过一面,作为金榜一甲的探花,也说了两句场面话,可这私下拜访却是头一遭。

    而这位今科主考,本届所有考生的座师谢大人,正是如今吏部左侍郎,在朝中的权势之大,影响力之强,更是令谢府连日来拜帖不断,今科进士无不想与这位谢大人多多联络一番师生感情。

    裴桓也是早早就往谢府递了拜帖,只是见身边许多同科都被拒之门外,本以为自己也要吃个闭门羹,却没想到很快便得到了谢府的回复,谢侍郎居然愿意见他。

    与他关系上佳的几位同科进士,得知此事都是一脸羡慕,显然能在此时见到谢大人的面,对今后的仕途来说,可谓是坎坷土路瞬间变成康庄大道。

    只是裴桓心中清楚,此次拜访,除了为自己的今后仕途铺路外,还含藏了些旁人不明的小心思在里面。

    跟着小厮一路到了莫妄斋门外,又经由一位高大的侍从通报,裴桓终于见到了这位名满朝野的权臣谢侍郎。

    按照规矩学生拜见座师,是要备上清帕四方、书一册作为贺礼。

    裴桓自然也不会例外,他双手因为紧张满是濡湿的汗水,将礼盒递给了侍立在一边的李滨,郑重的执弟子礼拜道:“学生裴桓,见过恩师。”

    “起来吧。”

    那声音低沉清越,透着几分随性,裴桓听话站起身,抬头看过去。

    琼林宴那日他与谢尘离得远,在座的士子又极多,并没能瞧清这位谢大人的容貌。今日再看之下,难免有些吃惊。

    早先便听闻这位谢大人十分年轻,可如今看来,何止是年轻,未至而立之年便已经做到了吏部实权人物的位置,怕是古今少有,更不用说,这人竟然还长了一张俊美至极的皮相,只是气度沉静威严,倒是让人不敢将目光长久停留在那张脸上。

    谢尘正坐于书案前,见裴桓已经起身,便随意招手道:“不必紧张,坐下喝点茶。”

    裴桓有些拘谨的坐下,捧着温热的茶盏,啜了一口,只觉得沁香扑鼻,回甘悠长,是自己从未尝过的珍品,不由心中暗叹,这谢府的茶估计不比宫中的贡品差了。

    谢尘也顺带打量着眼前的新科探花,算上之前在东临阁偶遇那一次,裴桓在他这也算是混了个眼熟了。

    少年人一张白净秀气的脸,有种青涩的俊朗,再想到他在会试策论时的文章,便更能体会出少年郎蓬勃的朝气。

    见他行止局促,谢尘温和着语气问道:“我观你会试策论,议了盐政,写的不错,算是言之有物,不知业师何人?”

    裴桓连忙拱手道:“回老师的话,学生业师姓邹讳元恒,字世清,长居淮安,当地士子敬称一声世清先生。”

    “原来是世清先生的弟子,难怪你文风清正淳朴,颇有古韵。”

    谢尘恍然赞了一声,这位邹世清先生,近些年在江南一地名声很盛,他自是听说过其名号的,只是据说不喜官场风气,没有走仕途之道。

    裴桓面上带了些赧色,道:“学生才疏学浅,倒是给世清先生丢人了?”

    谢尘摆摆手笑道:“这话怎么说,你一个探花郎若是才疏学浅,丢人的岂不是我这个将你选□□的今科主考官。”

    裴桓一想自己这话也确实如此,顿觉懊恼,但见谢尘不甚在意,这才松了口气。

    不过这一个小小的插曲,倒是打破师生二人间僵硬尴尬的气氛。

    谢尘就他会试时那篇策论提了几个问题,裴桓也算是对答如流,只是言辞间难□□露出对如今盐政积弊的不满和愤慨。

    “如今的开中制早已名存实亡,我曾听老师说过,如今我朝每年所能收缴的盐税不足全额的十之二三,此间多为边军勋贵贪墨,早该好好整治。”

    裴桓语调扬起,秀气白净的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着谢尘道:“谢师,为何朝廷这些年都不改进盐政,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这些贪官蠹虫将整个王朝蛀空吗?”

    年轻人的愤怒单纯又真实,谢尘听在耳中也不过是一笑,既不赞许也不贬斥的淡淡道:“朝廷不是某个人的朝廷,变法也不是说说变就能变,没选好时机的变法,会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这个十分官腔的回答显然不是裴桓想要的,他有些失望的点点头,却也知趣的没再问下去。

    谢尘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与其此时为这个年轻人细细推演朝廷局势,告诉他每一个制度后面都有巨大的利益集群,牵连之广,绝不仅是他想象的一个个浮在纸面上的贪官勋贵。

    还不如让这个单纯的少年郎在真正的官场上磨一磨,做做事,便知晓世事多艰,绝不是停留在圣贤书中的道理那么简单。

    初入这浑浊政坛的少年人,对世事人情总有愤懑不屑,不过总归会随着宦海浮沉渐渐磨去一腔热血,最终沉淀下来的只剩冰凉的算计,权衡,取舍和微渺的希望,便如他自己一般。

    谢尘垂眸吹了吹漂浮于茶盏上的嫩绿细叶,掩住眼中的一丝嘲讽,啜了口茶。

    两人聊了近一个时辰,裴桓也对眼前这位谢侍郎有了新的认识,说不出是钦佩还是失望。

    在他看来,这位谢大人虽年纪不大,却仿佛隐在平静水面下的浪涛,那股气势让人不寒而栗。

    论起才华他也确实担得起会试主考官的位置,不过寥寥几句的见解,便让裴桓有豁然开朗之感。

    可论到政见,裴桓却又觉得这位谢大人难免沾了不少官场习气,少了真知灼见和雄心气魄 ,多了老谋深算的城府。